| 1 总 则 |
| ╁2 术语、符号和代号 |
| 3 基本规定 |
╁4 直流电法| 4.1 一般规定 | | 4.2 自然电场法 | | 4.3 充电法 | | 4.4 电剖面法 | | 4.5 电测深法 | | 4.6 高密度电阻率法 | | 4.7 激发极化法 |
|
╁5 电磁法| 5.1 一般规定 | | 5.2 电磁测深法 | | 5.3 电磁剖面法 | | 5.4 瞬变电磁法 | | 5.5 探地雷达法 | | 5.6 核磁共振法 |
|
╁6 浅层地震法| 6.1 一般规定 | | 6.2 反射波法 | | 6.3 透射波法 | | 6.4 折射波法 | | 6.5 面波法 | | 6.6 微动勘探法 |
|
╁7 高精度磁法| 7.1 一般规定 | | 7.2 仪器设备要求 | | 7.3 数据采集 | | 7.4 资料处理与解释 |
|
╁8 高精度重力法| 8.1 一般规定 | | 8.2 仪器设备要求 | | 8.3 数据采集 | | 8.4 资料处理与解释 |
|
╁9 放射性测量法| 9.1 一般规定 | | 9.2 仪器设备要求 | | 9.3 数据采集 | | 9.4 资料处理与解释 |
|
╁10 温度测量法| 10.1 一般规定 | | 10.2 红外热像法 | | 10.3 地温测量法 | | 10.4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法 |
|
╁11 振动测试法| 11.1 一般规定 | | 11.2 基础强迫振动测试法 | | 11.3 微振动测试法 | | 11.4 振动衰减测试法 |
|
╁12 水域探测法| 12.1 一般规定 | | 12.2 声纳测深法 | | 12.3 侧扫声纳法 | | 12.4 水域地震法 | | 12.5 浅地层剖面法 | | 12.6 水域直流电法 | | 12.7 水域磁法 |
|
╁13 井中探测法| 13.1 一般规定 | | 13.2 电测井 | | 13.3 弹性波测并 | | 13.4 电磁波测井 | | 13.5 磁测井 | | 13.6 井间层析成像 | | 13.7 放射性测井 | | 13.8 钻孔全景光学成像 | | 13.9 超声成像测井 | | 13.10 管波探测法 | | 13.11 其他探测方法 |
|
╁14 地基基础检测| 14.1 一般规定 | | 14.2 基桩动测 | | 14.3 灌注桩成孔(槽)质量检测 | | 14.4 基桩钢筋笼长度检测 | | 14.5 地下连续墙检测 | | 14.6 复合地基检测 | | 14.7 既有建(构)筑基础探测 |
|
| 15 成果报告 |
| 附录A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|
| ╁附录B 电阻率法装置形式及装置系数计算方法 |
╁附录C 地震仪校验方法| C.1 地震道一致性校验方法 | | C.2 触发开关误差校验方法 |
|
╁附录D 基础强迫振动测试法动力参数计算方法| D.1 动力参数计算 | | D.2 各种系数和转换参数计算 |
|
| 附录E 孔径检测系统检校方法 |
| 附录F 高精度测斜仪检校方法 |
| 本标准用词说明 |
| 引用标准名录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