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总 则 |
| ╁2 术语和符号 |
╁3 材 料| 3.1 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 | | 3.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 | | 3.3 预应力筋用锚具和连接器 | | 3.4 孔道与灌浆材料 |
|
╁4 基本规定| 4.1 一般规定 | | 4.2 结构内力分析 | | 4.3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| | 4.4 施工阶段验算 | | 4.5 抗震设计 | | 4.6 耐久性规定 |
|
╁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| 5.1 一般规定 | | 5.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| | 5.3 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| | 5.4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| | 5.5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| | 5.6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| | 5.7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| | 5.8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及锚固区设计 | | 5.9 疲劳验算 |
|
╁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| 6.1 应力验算 | | 6.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| | 6.3 裂缝控制验算 |
|
╁7 超长结构的预应力设计| 7.1 一般规定 | | 7.2 计算分析 | | 7.3 设计原则 | | 7.4 构造措施及施工要求 |
|
╁8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及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设计| 8.1 一般规定 | | 8.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| | 8.3 裂缝宽度验算 | | 8.4 挠度验算 |
|
╁9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| 9.1 一般规定 | | 9.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| | 9.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| | 9.4 构造要求 |
|
╁10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设计| 10.1 一般规定 | | 10.2 预应力损失 | | 10.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| | 10.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| | 10.5 构造要求 |
|
╁11 构造规定| 11.1 一般规定 | | 11.2 先张构件 | | 11.3 后张构件 |
|
| 附录A 常用线型布筋形式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约束次内力计算公式 |
| 附录B 常用体外预应力线型布置及次内力计算 |
| 本规范用词说明 |
| 引用标准名录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