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总 则 |
| 2 术 语 |
╁3 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和电气装置绝缘上作用的电压| 3.1 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| | 3.2 电气装置绝缘上作用的电压 |
|
╁4 暂时过电压、操作过电压及限制| 4.1 暂时过电压及限制 | | 4.2 操作过电压及限制 | | 4.3 VFTO及限制 | | 4.4 限制操作过电压用MOA的基本要求 |
|
╁5 雷电过电压及保护| 5.1 一般规定 | | 5.2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| | 5.3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雷电过电压保护 | | 5.4 发电厂和变电站的雷电过电压保护 | | 5.5 配电系统的雷电过电压保护 | | 5.6 旋转电机的雷电过电压保护 |
|
╁6 绝缘配合| 6.1 绝缘配合原则 | | 6.2 架空输电线路的绝缘配合 | | 6.3 变电站绝缘子串及空气间隙的绝缘配合 | | 6.4 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 |
|
| 附录A 外绝缘放电电压的海拔校正 |
| 附录B 架空线路悬垂绝缘子串风偏角计算用风压不均匀系数 |
╁附录C 操作过电压下线路绝缘闪络率的计算方法| C.1 按线路操作过电压预测幅值分布进行计算 | | C.2 简化统计法 |
|
╁附录D 架空线路和变电站雷电性能的分析计算方法| D.1 架空线路雷电性能的分析 | | D.2 变电站的雷电性能计算方法 |
|
| 附录E 电气设备承受一定幅值和时间暂时过电压的要求 |
| 附录F 超高压架空线路和变电站空气间隙的放电电压数据 |
| 本规范用词说明 |
| 引用标准名录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