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总 则 |
| ╁2 术语和符号 |
╁3 基本设计规定| 3.1 一般规定 | | 3.2 结构方案 | | 3.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| | 3.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| | 3.5 耐久性设计 | | 3.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| | 3.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 |
|
| ╁4 材 料 |
╁5 结构分析| 5.1 基本原则 | | 5.2 分析模型 | | 5.3 弹性分析 | | 5.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| | 5.5 弹塑性分析 | | 5.6 塑性极限分析 | | 5.7 间接作用分析 |
|
╁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| 6.1 一般规定 | | 6.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| | 6.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| | 6.4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| | 6.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| | 6.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| | 6.7 疲劳验算 |
|
| ╁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|
╁8 构造规定| 8.1 伸缩缝 | | 8.2 混凝土保护层 | | 8.3 钢筋的锚固 | | 8.4 钢筋的连接 | | 8.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|
|
╁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| 9.1 板 | | 9.2 梁 | | 9.3 柱、梁柱节点及牛腿 | | 9.4 墙 | | 9.5 叠合构件 | | 9.6 装配式结构 | | 9.7 预埋件及连接件 |
|
╁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| 10.1 一般规定 | | 10.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| | 10.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 |
|
╁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| 11.1 一般规定 | | 11.2 材 料 | | 11.3 框架梁 | | 11.4 框架柱及框支柱 | | 11.5 铰接排架柱 | | 11.6 框架梁柱节点 | | 11.7 剪力墙及连梁 | | 11.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| | 11.9 板柱节点 |
|
| 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、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|
| 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 |
╁附录C 钢筋、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| C.1 钢筋本构关系 | | C.2 混凝土本构关系 | | C.3 钢筋-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| | C.4 混凝土强度准则 |
|
╁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| D.1 一般规定 | | D.2 受压构件 | | D.3 受弯构件 | | D.4 局部构造钢筋 | | D.5 局部受压 |
|
| 附录E 任意截面、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|
| 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|
| 附录G 深受弯构件 |
| 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 |
| 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|
| 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|
| 本规范用词说明 |
| 引用标准名录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