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总 则 |
╁2 术语和符号 |
╁3 基本设计规定 3.1 一般规定 | 3.2 结构体系 | 3.3 作 用 | 3.4 结构或构件变形及舒适度的规定 | 3.5 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 |
|
╁4 材 料 4.1 钢材牌号及标准 | 4.2 连接材料型号及标准 | 4.3 材料选用 | 4.4 设计指标和设计参数 |
|
╁5 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 5.1 一般规定 | 5.2 初始缺陷 | 5.3 一阶弹性分析与设计 | 5.4 二阶P-△弹性分析与设计 | 5.5 直接分析设计法 |
|
╁6 受弯构件 6.1 受弯构件的强度 | 6.2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 | 6.3 局部稳定 | 6.4 焊接截面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| 6.5 腹板开孔要求 | 6.6 梁的构造要求 |
|
╁7 轴心受力构件 7.1 截面强度计算 | 7.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| 7.3 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| 7.4 轴心受力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 | 7.5 轴心受压构件的支撑 | 7.6 单边连接的单角钢 |
|
╁8 拉弯、压弯构件 8.1 截面强度计算 | 8.2 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| 8.3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 | 8.4 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 | 8.5 承受次弯矩的桁架杆件 |
|
╁9 加劲钢板剪力墙 9.1 一般规定 | 9.2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计算 | 9.3 构造要求 |
|
╁10 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 10.1 一般规定 | 10.2 弯矩调幅设计要点 | 10.3 构件的计算 | 10.4 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 |
|
╁11 连 接 11.1 一般规定 | 11.2 焊缝连接计算 | 11.3 焊缝连接构造要求 | 11.4 紧固件连接计算 | 11.5 紧固件连接构造要求 | 11.6 销轴连接 | 11.7 钢管法兰连接构造 |
|
╁12 节 点 12.1 一般规定 | 12.2 连接板节点 | 12.3 梁柱连接节点 | 12.4 铸钢节点 | 12.5 预应力索节点 | 12.6 支 座 | 12.7 柱 脚 |
|
╁13 钢管连接节点 13.1 一般规定 | 13.2 构造要求 | 13.3 圆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| 13.4 矩形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|
|
╁14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14.1 一般规定 | 14.2 组合梁设计 | 14.3 抗剪连接件的计算 | 14.4 挠度计算 | 14.5 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 | 14.6 纵向抗剪计算 | 14.7 构造要求 |
|
╁15 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 15.1 一般规定 | 15.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| 15.3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 | 15.4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 |
|
╁16 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 16.1 一般规定 | 16.2 疲劳计算 | 16.3 构造要求 | 16.4 防脆断设计 |
|
╁17 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17.1 一般规定 | 17.2 计算要点 | 17.3 基本抗震措施 |
|
╁18 钢结构防护 18.1 抗火设计 | 18.2 防腐蚀设计 | 18.3 隔 热 |
|
╁附录A 常用建筑结构体系 A.1 单层钢结构 | A.2 多高层钢结构 | A.3 大跨度钢结构 |
|
╁附录B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B.1 受弯构件的挠度容许值 | B.2 结构的位移容许值 |
|
附录C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|
附录D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|
附录E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|
╁附录F 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弹性屈曲临界应力 F.1 仅设置竖向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| F.2 设置水平加劲的钢板剪力墙 | F.3 同时设置水平和竖向加劲肋的钢板剪力墙 |
|
附录G 桁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|
附录H 无加劲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刚度判别 |
附录J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验算 |
附录K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 |
本标准用词说明 |
引用标准名录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