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总 则 |
| ╁2 术语、符号 |
╁3 基本规定| 3.1 基本要求 | | 3.2 安全等级和可靠度 | | 3.3 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 | | 3.4 可靠性管理 |
|
╁4 极限状态设计原则| 4.1 极限状态 | | 4.2 设计状况 | | 4.3 极限状态设计 |
|
╁5 结构上的作用和环境影响| 5.1 一般规定 | | 5.2 结构上的作用 | | 5.3 环境影响 |
|
| ╁6 材料和岩土的性能及几何参数 |
╁7 结构分析和试验辅助设计| 7.1 一般规定 | | 7.2 结构模型 | | 7.3 作用模型 | | 7.4 分析方法 | | 7.5 试验辅助设计 |
|
╁8 分项系数设计方法| 8.1 一般规定 | | 8.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| | 8.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|
|
╁附录A 各类工程结构的专门规定| A.1 房屋建筑结构的专门规定 | | A.2 铁路桥涵结构的专门规定 | | A.3 公路桥涵结构的专门规定 | | A.4 港口工程结构的专门规定 |
|
| ╁附录B 质量管理 |
╁附录C 作用举例及可变作用代表值的确定原则| C.1 作用举例 | | C.2 可变作用代表值的确定原则 |
|
╁附录D 试验辅助设计| D.1 一般规定 | | D.2 试验结果的统计评估原则 | | D.3 单项性能指标设计值的统计评估 |
|
╁附录E 结构可靠度分析基础和可靠度设计方法| E.1 一般规定 | | E.2 结构可靠指标计算 | | E.3 结构可靠度校准 | | E.4 基于可靠指标的设计 | | E.5 分项系数的确定方法 | | E.6 组合值系数的确定方法 |
|
╁附录F 结构疲劳可靠性验算方法| F.1 一般规定 | | F.2 疲劳作用 | | F.3 疲劳抗力 | | F.4 疲劳可靠性验算方法 |
|
╁附录G 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| G.1 一般规定 | | G.2 安全性评定 | | G.3 适用性评定 | | G.4 耐久性评定 | | G.5 抗灾害能力评定 |
|
| 本标准用词说明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