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总 则 |
╁2 术语、符号| 2.1 平面交叉口部分术语 | | 2.2 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 | | 2.3 符 号 |
|
| 3 基本规定 |
╁4 平面交叉口规划| 4.1 城市规划各阶段交叉口规划内容 | | 4.2 平面交叉口规划范围 | | 4.3 平面交叉口分类、功能及选型 | | 4.4 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 | | 4.5 平面交叉口规划指标 | | 4.6 平面交叉口规划间距、形状及线形 | | 4.7 行人及非机动车过街设施规划 | | 4.8 公共汽车交通设施规划 | | 4.9 环形交叉口规划 | | 4.10 短间距交叉口规划 | | 4.11 平面交叉口附近快速路进出口的规划布局 |
|
╁5 平面交叉口交通运行| 5.1 一般规定 | | 5.2 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运行 | | 5.3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运行 | | 5.4 环形交叉口交通运行 |
|
╁6 平面交叉口设计| 6.1 一般规定 | | 6.2 平面交叉口布局设计 | | 6.3 进出口道设计 | | 6.4 信号控制交叉口设计 | | 6.5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设计 | | 6.6 交叉口内部空间渠化设计及交通岛设置 | | 6.7 公共汽(电)车专用进出口道设计 | | 6.8 公交中途站与出租车候车站设计 | | 6.9 行人及非机动车过街设计 | | 6.10 平面交叉口标线与标志设计 | | 6.11 短间距交叉口协调设计 | | 6.12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 | | 6.13 平面交叉口附近轨道交通出入口设计 | | 6.14 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 | | 6.15 平面交叉口无障碍设计 | | 6.16 平面交叉口附近快速路进出口设计 | | 6.17 平面交叉口宁静化设计 |
|
╁7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设计| 7.1 一般规定 | | 7.2 交通信号灯具及交通标志杆件设置 | | 7.3 道路街具设计 | | 7.4 交叉口对道路绿化和照明的要求 |
|
╁8 平面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设计| 8.1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 | | 8.2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 | | 8.3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 | | 8.4 交通信号相位设定 | | 8.5 信号周期时长 | | 8.6 信号配时及绿信比 | | 8.7 最短绿灯时间 | | 8.8 服务水平评估 | | 8.9 信号配时图 |
|
| 9 平面交叉口交通效益评价 |
| 附录A 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 |
╁附录B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饱和流量| B.1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估算方法 | | B.2 饱和流量 | | B.3 直行车道通行能力 | | B.4 左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 | | B.5 右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 | | B.6 直左合用车道通行能力 | | B.7 直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 | | B.8 直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 | | B.9 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(三岔交叉口) | | B.10 短车道饱和流量校正 |
|
╁附录C 让行标志交叉口通行能力| C.1 让行标志交叉口各向车流的优先等级 | | C.2 各优先级车流的通行能力 | | C.3 让行标志平面交叉口基本通行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|
|
╁附录D 交叉口延误计算方法| D.1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控制延误 | | D.2 信号控制交叉口信控延误 |
|
| 附录E 信号控制交叉口饱和度计算方法 |
| 附录F 饱和流率(附起动损失时间)现场观测方法 |
| 附录G 交叉口处人行横道通行能力 |
| 附录H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|
| 附录I 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 |
| 附录J 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 |
| 附录K 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表 |
| 附录L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附图 |
| 附录M 公共交通设施附图 |
| 本标准用词说明 |
| 引用标准名录 |